在全球碳中和转型进程中,全面、及时的进展评估对于巩固和强化气候雄心与行动、支撑《巴黎协定》下的全球盘点至关重要。2025 年 9 月 26 日,《2025 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在北京发布。三年来,报告持续发布、不断完善,搭建了全面系统和动态更新的数据和模型方法体系,覆盖碳中和转型的各个方面与全球 198 个国家和地区,力图客观、全面地呈现全球碳中和转型进展。2025 年正值《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之际,全球气候行动的 “进” 和 “退” 同步上演。好消息是,全球迈向碳中和的势头依旧强劲。截至今年 6 月,已有 165 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清洁技术的部署规模持续上升。但我们也注意到,转型存在挑战,例如个别国家气候政策出现倒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承诺兑现不力,绿色贸易壁垒也在拖慢全球的转型步伐。在全球气候进程面临挑战与机遇的关键节点,报告旨在穿透各种短期扰动和杂音,识别出全球低碳转型的关键趋势。主要回答五个问题:在全球纷繁复杂的信号中,过去一年的核心进展是什么?各国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是否足以支撑中长期的碳中和目标?以 “2030 年三倍可再生能源” 为代表的关键技术目标能否实现?城市和企业的行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填补国家层面政策的摇摆与不足?目前全球碳中和进程存在哪些执行差距?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报告延续 “目标 — 政策 — 行动 — 成效” 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各国进展进行了量化评估。
总体进展态势
2025 年全球碳中和进展呈现出 “目标与政策持续推进、行动进展持平、减排成效尚未充分显现” 的复杂局面。依据量化评估标准(0 分表示无进展,100 分代表当前国际最佳实践),全球在目标与政策维度的得分中位数实现显著提升,行动维度得分中位数略有上升,但进步幅度有限。与此同时,成效维度得分中位数出现回落,主要原因是部分国家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未达预期。需要说明的是,此次成效评估基于 2023 年数据,随着各国持续推进相关行动,预计减排成效将在未来数年中逐步显现。

国家分类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框架,报告延续了过往两年的分类标准,将参与评估的国家划分为四类:目标高且成效高的 “气候能力者”,涵盖 32 个国家;目标高但成效低的 “转型蓄势者”,共 20 个国家;目标低而成效高的 “低调减排者”,包括 23 个国家;目标与成效均偏低的 “低碳成长者”,涉及 33 个国家。与 2024 年相比,近半数国家的类别归属发生变动。其中,“气候能力者” 阵营国家数量实现净增长,但同时有 8 个国家因碳中和目标弱化,由 “转型蓄势者” 转为 “低碳成长者”。从宏观评估结果来看,量化评分揭示出一幅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图景:尽管目标与政策维度得分持续提升,但相关进展尚未充分转化为减排成效的实际改善;各国在不同评估维度上的推进速度与发展路径存在显著差异。为准确理解短期波动背后的深层逻辑,辨明根本性结构趋势与暂时性周期扰动,需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下审视整体进程,并进一步解构各项得分,从技术部署、资金流动与国际合作等多维度深入分析其内在动因。
五大核心问题解答
1. 过去一年的核心进展
在全球碳中和核心进展方面,报告显示,自《巴黎协定》签署十年来,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全球趋势。尽管面临部分国家政策调整等挑战,这一趋势仍保持稳定发展。截至 2025 年 6 月,全球已有 165 个国家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较 2024 年增加 3 个。在政策体系建设方面,根据报告定义的完整政策体系标准(需同时包含碳中和技术战略、气候投融资承诺、实施路线图、监管体系及配套支持政策),目前已有 103 个国家建立了完善的政策框架。然而,具体行动层面呈现分化态势:虽然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动汽车等技术实现显著突破,但全球 94 个国家在气候投融资方面的进展停滞,部分国家在化石能源转型政策上出现反复。
2. NDC 对中长期目标的支撑程度
就国家自主贡献(NDC)对长期目标的支撑程度而言,分析表明,全球存在显著的 “目标 - 雄心” 差距。目前仅有 48 个国家提交更新的 NDC 承诺,仅覆盖全球 56% 的排放量。模型测算显示,即使这些承诺全部落实,到 2035 年全球碳排放仅能在 2019 年基础上减少 4%-13%,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 2℃温控目标所需的 35% 减排量存在显著差距。同时,多数国家的中短期承诺与长期碳中和愿景之间存在明显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气候行动的可信度。

3. 关键技术目标的实现前景
在关键技术目标的实现前景方面,预测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七类关键碳中和技术的部署进度仅完成了 2030 年目标规模的 1%-42%。若维持过去十年的平均发展速度,到 2030 年,仅电动汽车和清洁氢能两个领域有望达成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基于 2024 年最新数据的预测表明,2030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有望达到基准年的 2.65 倍,较此前预测的 2.19 倍显著提升。2024 年全球新增装机 585GW,年增长率达 15.1%,创历史新高,这为实现 “2030 年三倍可再生能源” 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4. 城市和企业的补充作用
关于非国家行为体的补充作用,报告证实,城市和企业正在构建重要的 “安全网”。全球已有 303 个城市提出碳中和目标,覆盖全球 14% 的人口和 40% 的 GDP。同时,超过 4200 家企业通过科学碳目标倡议设定了 1.5℃温控路径目标。这些非国家主体的积极参与为全球碳中和进程提供了重要韧性,但在推动系统性转型方面仍无法完全替代国家层面的主导作用。
5. 主要执行差距
针对主要执行差距分析,报告识别出资金短缺和国际合作障碍是两个关键制约因素。2023 年全球气候资金流量达 1.9 万亿美元,但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外部资金仅占其实际需求的 8%。与此同时,新能源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加剧。模型测算表明,若当前贸易壁垒持续存在,全球光伏和风电投资成本将分别上升 6% 和 3%,这将导致实现 “三倍可再生能源” 目标需要额外承担约 1300 亿美元资金缺口。

结论与建议
报告得出核心结论:(1)全球碳中和已从初步愿景发展为不可逆转的结构性趋势,体现在承诺国家数量从 1 个增至 165 个、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非国家主体积极参与等方面。(2)转型进程仍面临严峻挑战,包括国家政治雄心不足、关键技术部署滞后、发达国家资金承诺兑现进度缓慢(预计到 2035 年仅能实现 3000 亿美元资金承诺目标的 43%),以及贸易壁垒推高全球转型成本等。
报告建议:需通过深化全球目标共识、加速技术创新发展来增强前进动力;同时要通过破解资金僵局、重建国际合作互信来疏通滞后环节,从而有效缩小执行差距,推动全球碳中和从承诺走向落实。
报告团队背景
本报告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中心主任、环境学院王灿教授牵头的研究团队完成。团队长期深耕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政策研究,构建了覆盖全球国家的多维动态评估模型、数据和指标体系,持续发布碳中和领域的年度研究和评估报告,为全球及中国的气候行动与绿色转型提供科学支撑。
来源:清华大学环境学院